《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放射医学出版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文章来源:辐射安全所 发布时间:2014-11-24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放射医学出版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王旌社长助理及编委会顾问程天民院士,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86位编委及通讯编委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苏旭总编辑主持。首先,由东道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杰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对莅临大会的专家代表表示热烈欢迎,预祝会议圆满召开。开幕式上,受中华医学会罗玲副秘书长和姜永茂社长的委托,王旌社长助理向大会致辞,肯定了《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近年来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2014年,127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35项学科分类排名中,有24种期刊位于学科综合排名的第1位,《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是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的第1位,入选“中国科技精品期刊”。杂志在201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这个项目是扶优不扶贫,杂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近年来在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方面都有了大的提升。2015年将逢中华医学会的百年华诞,希望本届编委会成员热爱这本杂志,甘于付出,并祝愿杂志越办越好。随后,宣读了第九届编委会成员名单及第八届表彰编委名单,并颁发聘书。本届编委会包括100名编委,8名港澳台及外籍编委,50名通讯编委。吴德昌、程天民、潘自强、柴之芳、于金明、詹启敏等6名院士担任顾问,尉可道为名誉总编辑,苏旭任总编辑,副总编辑10位:孙全富、童建、樊飞跃、常学奇、周平坤、刘晓冬、粟永萍、徐博、王俊杰和邵春林。
会上,程天民院士代表其他几位顾问向各位编委会成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祝贺,对新一届编委会提出了希望和寄语。他说,我们的学科和期刊都是涉“核”的。核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的一面,遏制危害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核的认识、掌控、驾驭和使用的能力。医学防护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与其他学科相比,放射医学学科规模小,杂志的发行量也有限,但是杂志讲质量、讲特色,在全国1989种科技核心期刊中综合排名128位,可谓异峰突起。希望继续保持刊登论文和编辑出版的高质量,使这座高峰愈加挺拔。
苏旭总编辑对第八届编委会的工作做了总结。他首先回顾了《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的发展历史,本刊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稿源不足、影响下降的低谷,而此时医疗照射正蓬勃发展,本刊及时扩大了报道范围,相继设立“放射治疗”、“影像技术”栏目,吸引了大量临床稿件,并在第八届编委会成立时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临床骨干专家作为编委会成员,保证了同行评议的质量。办刊过程中,杂志非常关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进行专题报道,如“3.11”福岛核事故发生后进行了专题报道,以及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的重大专项,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强烈关注。2011年,杂志引入定稿会制度,按季度举办,完善了稿件终审制。2010年全面采用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并于2011年创办建立了杂志网站www.cjrmp.net,将创刊以来的全部6000多篇论文全文上网,免费下载,目前浏览量已突破170万次。2014年开通了微信平台。几年来,经过第八届编委会及编辑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杂志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年度综合质量评审中,2011年获得文字表达、插图、法定计量单位审读优秀奖;2012年,荣获英文摘要优胜奖;2013年荣获法定计量单位和表组优胜奖,编辑质量跃居第22名。2013年,杂志申请并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的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2011—2014年科技论文引证报告显示,影响因子累积增长80%以上,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来稿量的增加及较高的退稿率使双月刊变为月刊成为可能。2014年1月起,在双月刊运行33年后改为月刊,这是杂志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顺应国家对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发展战略,苏旭总编辑对创办英文期刊提出了初步设想,通过本届编委会的努力,让世界同行了解我国放射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他希望各位编委们就如何如何提高杂志质量和影响力,以及进一步创办英文刊,积极建言献策。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编委和专家合影留念。
为了举办此次盛会,编辑部精心制作了别具一格的杂志宣传册页,内含编委资料,包括中华医学会相关文件,1981—2014年杂志大事记,杂志历届编委会组成名单,2011—2014年杂志的总被引频次数据、刊登的论文全文等。并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跨界合作,赶制了视频短片“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现场播放,以飨编委。该片从2014年9月26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会开始,倒叙了杂志的发展历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与2011年相比,影响因子累计增长83%,综合评价总分在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名列第一,在1989种期刊中从1574名前进到第128位。在中华医学会系列127种杂志中,排名第25位。首次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回顾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科伴随原子弹爆炸50周年来的发展,杂志在90年代末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0名,影响因子为200名左右。但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核相关研究的投入和产出下降,杂志陷入稿源不足的泥淖。为此,2003年设立了“放射治疗”栏目,2005年与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合作开辟了“影像技术”栏目。由此获得了大量稿源。10年来,来稿量激增,有时占到了一半,杂志以扩版的形式来应对。从90年代末的72页增至130、140页,由每期的20篇左右,扩至40、50篇。而刊载量过大,直接导致杂志的影响因子下滑,综合评价总分跌落到近1600名。由此,在4年前第八届编委会成立时,面临着影响因子下降、刊发周期长等问题。在中国科协的引领和中华医学会的指导,以及承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支持下,通过召开定稿会,提高了退稿率,由原来的40%增至65%以上,从而规范出版,固定页码,刊发周期从1年到1年半缩短至平均7~8个月。定稿会在不同地区共举办了15次,吸引了多方的编委专家参与。通过数字化建设,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扩大了杂志影响。来稿量由400多篇,增至500多篇,到2013年达到640篇。2013年申请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学术质量提升项目,两年内经费30万,承办单位辐射所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实施一年后,2014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指出,《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列入近3年影响因子进步表现较好的精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提高30%以上。2014年,成功改为月刊。
杂志是一项薪火传承的事业。片中也回顾了历届的总编辑和编辑部的老编辑们,编辑获得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奖励共17人次。编辑部现有博士1人,硕士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人,取得编辑资格的2人。由此保证了杂志继续前进的主动力。
12分钟的视频短片,使编委们真切感受到杂志的发展,全面了解杂志的概貌。接着,编辑部郭鲜花主任做了编委会工作报告,以详实的数据,讲述杂志封面的故事,分析杂志的各项参数,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杂志,2014年第10期的封面上赫然显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与“第3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两个LOGO”。这是围绕上届编委会议题,积极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栏目建设上,将4年前的18个内涵和外延有交叉的栏目,整合成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放射卫生、辐射剂量、影像技术等9个栏目。利用万方医学网单刊分析系统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数据分析显示,放射治疗和影像技术在发文量排序第2、6位的情况下,被引总频次高居第1、3位,说明本刊对医疗照射防护的报道策略是正确的。此外,加强专题和述评的报道,先后组织了核应急技术与对策研究、日本福岛核事故、医用辐射中危害控制与风险评价、急性放射损伤救治、放疗剂量核查方法等5个专题;2014年每期有述评,汇集了放射医学与防护、防原医学、放射生物学、辐射防护、环境监测、放射治疗等各学科及交叉学科专家的最新报告。同时,降低刊文量,双月刊稳定在30篇左右,到月刊约20篇;召开定稿会,在初审退稿率35%的基础了,定稿会退稿率近30%,保障了质量较好论文的刊发周期在6个月内。通过以上举措,有效扩大了杂志影响,作为一个客观指标,影响因子实现了每年递增。新组建的第九届编委会分布区域更广,医疗照射防护专家占40%以上,并有3名台湾编委、1名日本编委、1名加拿大编委和3名美国编委,将为杂志的国际化积蓄力量。
在最后环节的放射医学出版研讨会中,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委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杂志的发展,特别是英文版的创办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最后,苏旭总编辑做总结发言,表示本次会议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会议议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各位专家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为杂志发展特别是今后英文刊的建设建言献策。他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办英文刊,而是要国际化,在今后杂志的发展中要继续增加海外编委专家的办刊力量,实现杂志的发展目标。苏旭总编辑诚恳地希望新老编委积极支持和参与杂志的各项工作,团结一致,为杂志取得新成绩而共同努力。